沪剧《罗汉钱》作为上海戏曲代表入选了第四届全国戏曲(南方片)会演。5月6日,《罗汉钱》赴武汉会演动员会暨媒体发布会于上海沪剧院(汾阳路150号)举行。这部曾以颁布婚姻法为主题唱响时代旋律的经典剧目,即将携上海戏曲的荣光再赴征程。今年5月10日起《婚姻登记条例》的新规施行,恰似跨越时空的呼应——从《罗汉钱》唱响婚姻法的时代强音,到新条例为现代婚姻注入法治温情,传统艺术与当代社会治理的脉络在此交织,一同见证经典剧目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共鸣。
作为沪剧现代戏里程碑作品,沪剧《罗汉钱》承载着新中国的重要历史印记。上海沪剧团(上海沪剧院前身)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创作了这部现代戏。丁是娥、解洪元、石筱英、邵滨孙和筱爱琴五位著名沪剧表演艺术家1952年10月17日首演于北京市北京剧场,是华东区代表团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的演出剧目之一,获剧本奖、演出奖。以一枚象征封建婚姻枷锁的铜钱为线索,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青年追求婚姻自主的故事。丁是娥等艺术家以细腻的表演、清新的沪语唱腔,将劳动人民的质朴情感与社会变革的宏大主题巧妙融合。《罗汉钱》的成功标志着沪剧迎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,成为具有全国影响的重要剧种。在全国各地影响广泛,更是赴京演出,被全国各省市不同剧种移植,并被拍摄成沪语电影上映。
剧中传递的婚恋观、妇女解放思想,与当时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进程同频共振。时隔七十载,当《罗汉钱》再次整装待发,其承载的不仅是一部经典剧目的舞台重生,更是对现实主义创作传统的致敬与传承。
即将启幕的全国戏曲(南方片)会演,被誉为中国南方片戏曲艺术最高水平的盛会。从2017年起,这项盛会便汇聚了沪剧、越剧、淮剧、黄梅戏等南方多个剧种的精华,成为展示戏曲传承创新成果的重要平台。沪剧院曾于2019年和2023年两度携精品力作《敦煌女儿》和《陈毅在上海》参演,两部作品分别以文化传承与时代命题为经纬,既延续了沪剧的市井烟火气,又以现代舞台美学赋予传统戏曲新的生命力,成为上海文化品牌在全国戏曲版图中的标志性符号。
今年,第四届全国戏曲(南方片)会演全国仅17台大戏、12个折子戏入选,而《罗汉钱》是上海唯一的入选大戏。这一殊荣的背后,是《罗汉钱》历久弥新的艺术生命力,更是沪剧剧种在当代传承发展的实力印证。作为上海本土最具代表性的戏曲形式,沪剧始终以"海纳百川"的胸怀吸收多元艺术养分,此次入选不仅是对剧种历史成就的肯定,更是对上海戏曲界守正创新的期许。我们带着《罗汉钱》站上此次全国戏曲(南方片)的舞台,就是要让南方戏曲听见上海声音,让全国观众看见海派艺术的精气神。
动员大会的召开标志着《罗汉钱》剧组正式进入赴汉演出的"冲刺阶段"。演出团队将在未来三周内开展多轮全流程响排,从唱腔身段到舞美灯光进行精细化打磨,力求重现经典的同时注入当代舞台美学思考。同时,5月20日沪剧《罗汉钱》将在外高桥文化艺术中心进行公开试演,这既是对上海观众的一次"汇报预演",更是正式演出前的"压力测试"。
每一次响排都是新起点,每一场试演都是磨刀石。沪剧院全体演职人员以"一棵菜"的精神全身心投入筹备,以精益求精的态度、全力以赴的状态,为这场盛会的亮相做好万全准备。武汉观众爱戏、懂戏,期望不仅要在“戏码头”唱响经典,更要展现上海戏曲院团的专业水准。
上海沪剧院将携手SMG七彩戏剧,以沪剧经典《罗汉钱》为起点,计划开启【戏曲 数字】深度融合的联合宣推计划!此次合作以传承非遗文化为初心,以创新传播模式为引擎,倾力打造集在线观看、戏剧资讯、互动交流、文化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戏曲文化平台,为沪剧这门百年艺术注入时代活力,构筑跨越代际的文化桥梁。
作为沪剧里程碑式作品,《罗汉钱》以细腻的叙事与鲜明的时代精神,曾感动无数观众。此次合作将依托SMG七彩戏剧的专业资源,对《罗汉钱》各个时期的版本进行梳理与4K修复。在“七彩戏剧”产品中上线“罗汉钱”一级专区,同步推出剧目解析、演员访谈、历史回顾等多维度内容。
此次与SMG七彩戏剧的合作,是传统艺术与现代传媒的深度对话,更是对“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”的践行。期待数字化技术为沪剧的传播插上飞翔的翅膀,让吴侬软语具有更大传播力,当年轻化表达成为“介绍信”,百年戏曲的人文底蕴将触达更多心灵。诚邀各位戏迷朋友们共同关注平台动态,解锁沪剧新体验。
动员大会上,主演程臻、吴争光、洪豆豆等带来了《罗汉钱》中的经典唱段“燕燕做媒”和“夫妻相商”,醇厚的唱腔、细腻的演绎,将剧中人物的情感与故事娓娓道来。
上海沪剧院副院长洪立勇深入介绍了《罗汉钱》参加南方片活动的重要意义。他指出,此次参与南方片活动,是沪剧艺术走出上海、扩大影响力的重要契机,有助于加强与南方各地区戏曲艺术的交流与合作,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沪剧这一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剧种。
导演沈刚围绕“剧目的传承与创新”这一主题展开阐述。他表示,在传承方面,要坚守沪剧的传统精髓,保留其独特的音乐风格、表演形式和文化内涵。在创新方面,需结合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和时代背景,对剧目进行适当的改编和提升,让老的题材开出新的花。
沪剧名家茅善玉则从“丁派”艺术传承意义的角度分享了自己的见解。她表示,“丁派”艺术是沪剧艺术宝库中的重要财富,传承“丁派”艺术不仅是对前辈艺术家的致敬,更是推动沪剧艺术不断发展的重要基石。要通过言传身教、舞台实践等多种方式,将“丁派”艺术的精髓传承给新一代沪剧人,确保沪剧艺术的血脉得以延续。
最后,上海戏曲艺术中心党委书记、总裁,上海沪剧院党总支书记张洁从沪剧《罗汉钱》的创作初心出发,结合沪剧接班人的使命担当,从“提气”“提质”“提劲”三个方面作了动员发言。她强调,新沪剧人们站在艺术家前辈们的肩膀上,有幸能站得高看得远,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,沪剧在当下如何更好地守正创新、破圈出新,需要我们每位沪剧人的耕耘与奉献。赴武汉期间,期望所有人发挥一棵菜的精神,以无缝协作展现沪剧人“台上台下一盘棋”的团队担当。
从黄浦江边到长江之畔,《罗汉钱》的此次征程,既是一次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,更是上海戏曲人向全国舞台的郑重邀约。我们期待,这枚承载着历史温度与时代精神的"罗汉钱",能在武汉的舞台上绽放新的光芒,为海派文化续写新的华彩篇章!
发表评论,请先 登录